新聞中心     聯(lián)系我們
大理會議承接公司服務(wù)電話
服務(wù)熱線
139-8889-9288
所在位置:首頁 / 大理名勝景點 / 大理古城

大理古城

  大理古城

  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,又名葉榆城、紫城。古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,南詔王閣邏鳳筑的羊苴咩城,為其新都。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,占地面積3平方公里。

  大理為1982年2月8日國務(wù)院公布的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。

  大理古城在唐、宋500多年的歷史間是云南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的中心,在古城內(nèi)分布了14處市級以上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承載著大理歷史文化、宗教文化、民族文化,是大理旅游核心區(qū)。2019年10月,入選首屆“小鎮(zhèn)美學榜樣”名單。

  歷史沿革

  西漢元封二年(前109年),設(shè)置葉榆縣,隸屬益州郡。

  唐宋時期,大理相繼建立過南詔、大理國兩個地方

  政權(quán)。唐開元二十七年(739年),太和城被南詔國選做其都城。太和城分為外城和內(nèi)城。外城筑有南北兩道城墻,兩道城墻的西端在金剛山頂相連接,南城墻長約3350米向東延伸;北城墻長約3225米。

  唐貞元四年(779年),皮邏閣之曾孫將都城遷至羊苴咩城,即大理舊城。

  唐天復(fù)二年(902年),南詔權(quán)臣鄭買嗣奪權(quán),建立“大長和國”。南詔天應(yīng)元年(927年),楊干貞扶持趙善政建立“大天興國”,隨后又自立為王,建“大義寧國”。

  后晉天福二年(937年),段思平于羊苴咩城定都建國,國號大理。

  元朝滅大理國,城毀于兵燹。

  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,明軍攻占大理,大理路改為大理府,仍治太和縣,并筑新的府城,即大理古城。

  1982年,重修南城門,門頭“大理”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。

  1982年2月8日,國務(wù)院公布大理為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。

  2019年4月,云南大理古城等8家單位聯(lián)合發(fā)起的西南旅游景區(qū)聯(lián)盟,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成立。

地理環(huán)境


  地理環(huán)境

  位置境域

  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,橫斷山脈南端,居于蒼山之下,洱海之濱,中心位置位于北緯25°41′26″,東經(jīng)100°9′45″,古城占地面積3平方公里。

  氣候特點

  大理古城位于孟加拉灣西南季風帶的迎風區(qū),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類型。具有如下氣候特點:寒暑適中,氣候溫和,氣溫年較差小,日較差大。壩區(qū)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(qū),年平均氣溫15.1℃,最熱月平均氣溫20.1℃,最冷月平均氣溫8.7℃,氣溫年較差平均為11.4℃,日較差達11.6~13.1℃。

  大理古城日照較多,冬春季節(jié)天氣晴朗,日照時數(shù)較多,夏秋季節(jié)陰雨天多,日照時數(shù)較少。


  地形地貌

  大理古城位于洱海斷陷盆地,地表多為洪積沖積物所覆蓋,由西向東緩緩傾斜,為平均海拔約在不到2000米左右的沖積湖積平原,大理古城的地形為東低西高。

  主要景點

  綜述

  大理古城在唐、宋500多年的歷史間是云南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的中心。古城內(nèi)文物古跡眾多,城池格局基本保存,重要遺址可辯,截至2013年,古城內(nèi)分布了14處市級以上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  文物遺存

  古城樓

  1、文獻樓

  文獻樓始建于清康熙年間。樓額懸掛云南提督偏圖于康熙四十年

  (1701年)所題的“文獻名邦”匾額,故名文獻樓。文獻樓為兩層歇山式土木石結(jié)構(gòu)的鏑樓,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。

  2、五華樓

  五華樓最早是南詔王的國賓館,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時,曾經(jīng)駐兵樓前。明朝初年,五華樓在戰(zhàn)亂中被燒毀。明洪武年間,重修大理古城時,在五華樓舊址上修了鐘鼓樓,其規(guī)模格局已遠不如南詔的五華樓。

  3、南城樓

  南城樓稱雙鶴樓又稱承恩樓。南城門是古城四門之首,

  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,為古城最古老雄偉的建筑,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標志。古城墻四面各長約1500米、高6米、厚達12米。城門上“大理”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游覽大理時親筆所提,“大理”是國號,意為“大治大理,富國興邦”之意。

  4、北城樓

  北城樓,又稱“安遠樓”。北城門又稱“安遠門”、“三塔門”,始建于1382年,是古城四座城門之一。城樓的屋頂采用了中國宮室建筑中較高等級的重檐歇山式,保留了明朝時的建筑風格。

  古書院

  1、西云書院

  西云書院位于大理市古城片區(qū)城內(nèi),大理市第一中學內(nèi)。書院建于清代,原為楊玉科私人府第?!段髟茣骸芳仁菤v史悠久的學府,又是典型的大理古建筑,對研究大理教育史、清末歷史、古建園林具有重要的價值。

  2、大理府考試院

  大理府考試院位于大理古城博愛路北段東側(cè),是清代滇西北童生考舉的場所。大理府考試院始建于明代,原建筑在大理城內(nèi)西北角,于清同治十年(公元1871年)遷至現(xiàn)址。1985年,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  古廟宇

  1、天主教堂

  大理古城天主教堂是輻射滇西教區(qū)的中心教堂。教堂由巴黎外方傳教

  崇圣寺

  崇圣寺

  會法人牧師嚴美璋(中國名)于1927~1932年建蓋。教堂坐東朝西,由大門、通道、二門和禮拜堂組成。主體建筑為臺梁式結(jié)構(gòu),外面雙層皆偷心,頂施彩繪藻井,大門斗拱挑檐歇山頂,二門與教堂相連。堂前為門樓,雙層,中間高兩頭低,采用白族實木結(jié)構(gòu)建筑形式,由獅、象、龍、鳳等瑞獸斗拱挑檐。1985年,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大理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  2、督教堂

  大理古城基督教堂由傳教士韓純中于1914年(1904年)建蓋。當時稱“中華基督教禮拜堂”,1956年,更名為“大理基督教合一會”。1980年,又更名為“大理古城基督教會”。2004年再次更名為“大理古城基督教堂”。教堂坐北向南,由石拱形大門進入東西兩道二門、禮拜堂、禱告室和屋頂?shù)溺姌?。教堂主體結(jié)構(gòu)為土木結(jié)構(gòu)、四撇水瓦屋頂,四面墻壁均由石頭壘砌而成。2008年,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
  大理三塔

  崇圣寺三塔又稱“大理三塔”,是中國著名的佛塔之一,位于大理以北1.5公里蒼山應(yīng)樂峰下,崇圣寺三塔的基座為方形,四周有石欄,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,其東面正中有塊石照壁,上書“永鎮(zhèn)山川”四個大字,頗有氣魄。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,為方形16層密檐式塔,底寬9.9米,高69.13米,塔頂有銅制覆缽,上置塔剎,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。

  三塔1961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1978年維修時,發(fā)現(xiàn)600余件南詔大理國時期的佛教文物,具有極高的維護價值。

大理古城


  太和城遺址

  太和城遺址是南詔立國時的都城。南詔在751年和754年與唐王朝發(fā)生了兩次戰(zhàn)爭,史稱“天寶戰(zhàn)爭”,并取得了最終勝利。776年,為“立此存照”,南詔王閣羅鳳立“南詔德化碑”于“國門”之外,“論阻絕皇化之由,受制西戎之意”。

  1961年3月4日,太和城遺址(包括南詔德化碑)被國務(wù)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太和城遺址因其規(guī)模宏大、地面遺跡保存較好、有較高的歷史價值,被列入“十一五”期間全國百項重大遺址項目名錄。

  街道街區(qū)

  復(fù)興路是大理古城主干道和最繁華

  的街道,連接南城門和北城門,總長1500米,路面為麻塊石路面,是古城南北方向最長的主干道。復(fù)興路兩邊商鋪保持了民清時期的建筑風格,是大理古城主要商業(yè)街道。

  洋人街,原名“護國路”,為紀念民國初云南人民反對袁世凱稱帝,起兵護國而得名。“護國路”呈東(西走向,全長1200米,寬7米,青石板鋪面。其中最繁華的是中段,全長185.6米,是中國最早最知名的洋人街之一。

  人民路是大理

  古城內(nèi)一條東西主干道,全長1200米。1943年稱為“中正路”,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,正式改成“人民路”。

  紅龍井

  紅龍井,全長408米,地處大理古城的核心地帶,景觀主體自西向東,以博愛路為界分為上下兩段,是以井的名稱來命名的街道。紅龍井建筑特色為古色古香的白族民居。

  大理市博物館成立于1986年,是大理市文物收藏、研究與陳列的機構(gòu),屬地方性綜合博物館。館址位于清云南提督衙門、原杜文秀帥府舊址內(nèi),1993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2010年被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。

  大理市博物館藏品涵蓋了大理地區(qū)從新石器時代到近代的珍貴文物遺存近萬件,其中一級文物17件(套),二級文物257件(套),三級文物190件(套)。2009年5月18日面向全社會永久性免費開放。

  中國大理農(nóng)村電影歷史博物館位于大理古城復(fù)興路以西,玉洱路以北,是云南省首家專題電影博物館,中國國內(nèi)首家專題農(nóng)村電影歷史博物館。

  大理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博物館位于大理古城玉洱路123號,大理古城內(nèi)保存最為完好、最具白族建筑藝術(shù)代表性的清代祠堂建筑群,大理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“蔣公祠”內(nèi)。是云南省首家建成的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專題博物館,共收集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展品535件。

  

滇公網(wǎng)安備 5307020200109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