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(chuàng)于兩漢、興盛于唐宋,白族扎染被譽為是民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。藍白交相輝映,看似清新單調(diào),卻古樸至簡,包羅萬象;一針一線間,白族先民的勤勞與智慧,歷經(jīng)千年沉淀磨礪的匠心與情懷被娓娓道來。
喜洲甲馬
甲馬,又稱“紙馬”“神紙”,是一種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間木刻版畫藝術(shù)。白族甲馬一般采用木板雕刻形式,通過人工手印在紅黃藍白的彩紙上印刷而成。當風中飄散著一縷縷煙霧時,人們美好的祈愿也被寄托在小小的甲馬紙上,庇護大理千家萬戶。
喜洲泥塑
大理泥塑是以白族為主體的大理各族人民創(chuàng)造的一項色彩斑斕、彌足珍貴的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早在唐代南詔國時期,大理泥塑就十分盛行。通過取土、篩土、和泥、創(chuàng)制等過程,一代代泥塑匠人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,造就了大理泥塑獨特的文化價值。
白族民居彩繪
一片片白墻黛瓦輝映著風花雪月,圍攏了一戶戶白族人家,揮灑其間的民居彩繪,是大理白族最生動的家的表現(xiàn)。作為大理白族地區(qū)一種流傳久遠的民居裝飾藝術(shù),白族民居彩繪內(nèi)涵豐富,形式講究,風格樸素而不失莊重,2008年6月,被國務(wù)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。
海東剪紙刺繡
一把剪刀、幾張薄紙,起手落剪之間,一個精美圖案躍然紙上,然后起針開始繡制,剪紙圖案就此被包裹在繡線之中。白族人崇尚自然,一草一木、花鳥魚蟲都能融入到剪紙之中,一張張剪紙刺繡手作,除了自帶柔美和細膩的意境外,對家的觀念,或許才是其所蘊含的真正意義。
白族霸王鞭
詩歌是有韻律的文字,舞蹈是有節(jié)拍的步調(diào)。而民族舞蹈的形成包含諸多因素,性格開朗且好客的白族先民們崇尚農(nóng)耕,樂習詩文,正是由于這樣的風土人情,白族霸王鞭這種熱情獨特的舞蹈孕育而生,在“繞三靈”“鬧春節(jié)正月”“田家樂”等民俗節(jié)慶活動和建房嫁娶等習俗中廣泛存在。
鳳羽硯臺
聚筆墨紙硯,繪玄妙星河,文房四寶與文人們的浪漫氣質(zhì)稱得上是最佳搭配。在洱海的源頭,點蒼山云弄峰背面,有一個聞名遐邇的白族古鎮(zhèn)——鳳羽,素有“文墨之鄉(xiāng)”美譽,其中鳳羽硯紋理清晰,質(zhì)地細膩,雕刻講究,制作精細,被視為鳳羽文化瑰寶,馳名中外。
劍川土陶
陶器的發(fā)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。將土塊舂打成粉狀,淘洗、去雜質(zhì)、拉坯、修坯……歷經(jīng)一系列操作,最后燒窯,土陶歷經(jīng)多難終于成型。暖一壺香茗,靜靜傾聽又響又脆的沖茶之聲,待一股誘人的茶香迸發(fā)散出,細細品嘗。
洱源雕梅
“小小青梅上指尖,巧手翻作玉菊蘭。蜜糖浸漬味鮮美,疑是仙葩落人間。”“雕梅”是大理白族的傳統(tǒng)特色小吃,既是一種美食,也是白家人精心雕琢的手工藝品。六月份洱源的青梅,賦予了“雕梅”最極致、獨特的口感。
劍川石雕
劍川的雕刻技藝,遠不止于木雕、銀器?!澳臼环旨摇?,劍川的石雕,和木雕一樣,經(jīng)千百年的苦心打磨、傳承,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石雕文化。劍川石窟與千獅山石獅群,這些傳統(tǒng)技藝下的藝術(shù)品,歷經(jīng)雕琢,得以永恒。
洱源嗩吶
“鄧川弓魚美,洱源乳扇香?!比樯取罄戆鬃逡环N奶酪,淡黃,片狀,成卷,狀如折扇,故得名乳扇。作為大理的一道特色美食,乳扇負載著白族人民的濃情。這份獨有的牛乳鮮香,是家的味道,是滯留在舌尖上,那揮之不去的鄉(xiāng)愁。
鶴慶瓦貓
“安徽宣紙甲天下,鶴慶棉紙譽中華?!柄Q慶的手工造紙,不但歷史悠久,而且品種繁多,有古書籍用紙、紙扎鋪裝裱工藝品、紙馬店印“甲馬”、婦女們用以描拓繡花圖案等多種類型。
巍山咸菜
巍山咸菜,以其香、甜、脆、嫩,色澤光鮮而遠近馳名。品種花樣繁多,尤以麥蘭腌菜及卜醬豆最具特色。樸素的食材,簡單的制作,參與世間萬千風味的形成卻又拂袖隱去。
巍山一根面
“一碗面是一根,一鍋面是一根,一家人吃的是一根,一千個人吃的還是一根……”巍山一根面,是巍山眾多小吃中最有名的一種,配上鮮美的湯汁和其獨有的醬料,細膩滑嫩,口齒生香,這份獨有的風味,印刻在了每一位南北過客的心尖上。
彌渡花燈
彌渡有花燈之鄉(xiāng)的美譽,可謂是“城鄉(xiāng)無處不燈”。民間 “十個彌渡人,九個會唱燈,才進彌渡壩,處處鑼鼓聲”的傳聞,是彌渡自古以來就有的旖旎風情。一盞盞彌渡花燈,既點亮愿望,也祈求平安。
彌渡卷蹄
在小河淌水的故鄉(xiāng)--彌渡縣,有一道色鮮味美的食品、500多年來久負盛名——彌渡卷蹄,一層薄薄的熟食嫩皮,包著細膩的熟瘦肉,醇香四溢,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。
祥云傈僳族火草麻布
刺繡自古便是一項極為精細的技藝。在眾多繡品中,傈僳族的“割繡”別具一格,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,位于大理西部的永平縣,如今仍保留著這項“割繡”技藝,千針萬線間,一段文明,永不熄滅。
永平臘鵝
臘月,是歲末十二月的別稱,關(guān)于“臘”,早在《周易》與《周禮》等著作中就有“肉脯”和“臘味”的記載。臘月的天氣最適合風干制作臘味,永平的臘鵝味道鮮美、清香醇和,令人垂涎。
漾濞彝族刺繡
一針一線織就一世錦衣,一心一念造就一番奇跡。彝族刺繡是彝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傳承先輩文化的一種形式,歷史悠久,種類繁多,制作精美,異彩紛呈。生活在漾濞彝族自治縣的彝族女子,她們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美好向往,都繡在一件件精美的繡件上。
漾濞核桃油
蒼山西界,綠蔭萬頃,蜿蜒山路,核桃成林,大理漾濞縣擁有“中國核桃之鄉(xiāng)”的美譽。利用木槌將鐵核桃砸開,之后制作油餅、造油,一系列操作后,將核桃油浸潤菜肴,味道香甜,承載著多少人的鄉(xiāng)愁記憶。
南澗剪紙
剪紙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(shù)之一,利用鏤空的藝術(shù)表達方式,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(shù)享受。在大理的南端,南澗彝族自治縣依然保留著這份剪紙藝術(shù),剪刀游走于手藝人的手中,在紙片間蜿蜒,美感與溫度并存,一切人和事都能在鏤空的紙張中,惟妙惟肖地留存下去。
南澗火腿
穿越橫斷山脈來到無量山,氣候條件優(yōu)越、物產(chǎn)富饒的南澗,是火腿的絕佳產(chǎn)地。南澗火腿,香氣濃烈,醇厚鮮美,蘊藏著人們對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感觸。
賓川韭菜腌菜
有人概括賓川所謂的“十八怪”,其中有“出外愛帶酸腌菜”這一“怪”。韭菜腌菜是賓川獨有的特產(chǎn),色澤金黃,聞著刺鼻,吃著爽口,可以單獨食用,也可作為炒菜中的輔料,特別適合炒肉和煮魚。
賓川海稍魚
海稍魚原產(chǎn)于大理賓川海稍,是用賓川本地水源和本地魚,采用精美工藝制作而成的。海稍魚鮮味濃郁,加上秘制蘸料更是令風味激增,讓人在唇齒間無窮回味。
云龍耳子歌
作為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族傳統(tǒng)戲劇,白族吹吹腔主要流傳于云龍縣白族聚居的山村,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,唱詞別致,唱腔獨特,音樂形態(tài)豐富,曲牌種類繁多,風格多樣各異。